行走运河采撷远去的故事

时间:2020-08-29点击数:

 

走近母亲河,感受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朴沧桑的美。

王通是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2018年寒假和2019年暑假,他带领学生,沿运河行走,采访运河沿岸居民,了解运河对这些沿岸村庄的影响。随后,他将村民实录、写生及摄影作品,整理成册。《话里有画——河北大运河沿岸原生态记忆探寻》,展现了大运河沿岸村庄村民们的原生态运河记忆。

因运河得名的村庄

王通一行人从廊坊市香河县鲁家务村出发,一路南行到邢台市临西县教场村。行程共500多公里,重点走访村庄近200个,对村民的采访录音400余条,拍摄图片千余幅。在沧州地区,王通走访村庄近百个,拍摄图片近千幅,行程200余公里。在走访过程中,王通师生发现运河沿岸村庄有许多是因运河而得名。比如运河区小王庄镇胡嘴子村,它地处运河西侧的“U”形弯内。在清道光年间,有胡姓人迁居此村。因村形如嘴状,所以村名为“胡咀子”,后为“胡嘴子”。王通在《话里有画——河北大运河沿岸原生态记忆探寻》一书中记录下了当地村民的一段话:“运河这个弯儿,像一个茶壶嘴。俺这里有一说法,‘好过的九江口,难过的胡嘴子’。来这地方你得小心点儿。”除此之外,运河区小王庄镇西花园村也因运河得名。“在以前,当地村民们善于种植花草,而村子又处于运河西侧,因此村名为西花园。而运河东岸的沧县姚官屯乡东花园村也得名于此。”王通说。

运河上的摆渡口

历史上,为方便运河沿岸居民能够顺利到达彼岸,沧州各县都曾设有渡口。王通来到青县的王黄马渡口时,发现渡口至今仍在使用。

当地村民告诉他,这里的摆渡被称为义渡,过河的人有钱的给钱,有物的赠物,没有钱的也可以不用给。有无不计,多少随心。

王通在《话里有画——河北大运河沿岸原生态记忆探寻》书中,记录了沿运河沧州段部分古摆渡口。

沧县姚官屯乡东花园村和运河区小王庄镇西花园村就在运河的东西两岸。在过去,河上没有桥,两岸村民要过河赶集、买东西、办事,都要通过摆渡才能到达对岸。

村民们介绍说,运河上有一条横跨河流的缆绳牵挂在运河两岸的支架上,摆渡人在船上立定脚跟,脚蹬船体,用力拉缆绳,船便会顺着缆绳移向对岸。

如今,大运河沧州段的航运功能已经消失,曾经繁忙的渡口也先后停用。运河上建起了一座座大桥,人们过河时无需再摆渡。

“摆渡有着曾经的便利与辉煌,如今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价值,但它又具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色和焕发活力的内在基因。我认为,它也可以在运河景观带内呈现出来,这既能体现运河文化风情,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又能为往返运河两岸提供便利,增加观游体验。”王通说道。

运河为沿岸村庄带来经济繁荣

“大运河不仅给沿岸地区带来了交通便利,还促进了沿岸的经济繁荣。比如东光县连镇镇、沧县兴济镇都是因为毗邻大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才成为了周边的商贸集散地。”王通说。

据当地村民描述,在过去,大运河上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昼夜不停。周边村庄的人们每逢集市就会汇集到镇上,带来各种农产品与手工制品,以换取自己的所需之物。这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农业方面,大运河使得沧州在灌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王通说,“因为地理优势,大运河沿岸地区土肥水美,种出的各种蔬菜、水果新鲜可口。像是沧县纸房头乡大白杨桥村的香椿以及青县陈嘴乡董家圈村的葡萄就远近闻名。”

老纤夫唱起了船工号子

翻开《话里有画——河北大运河沿岸原生态记忆探寻》第83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纤夫拉纤的写生画,一段文字记载了一位老纤夫曾经的记忆。

“我们一般从天津拉到河南新乡,每天晌午拉,晚上睡觉。

“在船上不能说‘破’字,不能说‘翻’字,要说把船转过来,不能说让那个船翻过来。我们都忌讳这两个字。

“船上蒸的那个小窝窝头,五六公分粗,十一二公分高,精薄,成好吃了。

“这个船是行走着的状态,要想上船就得迎着船跳上去,如果顺着船那就跳进河里了。”

……

王通说,这位老纤夫姓何,家住运河区小王庄镇何辛庄村。除了他之外,运河沿岸村庄的许多村民都曾为了生计去做了纤夫。

书中还记录下了老纤夫曾经唱过的那首船工号子:“一片浮云呦……遮满了天,南花园紧对着呦……北花园那个开得转籽莲呦……花开那花谢,年年那个有……人过了青春,没有少年了呦……”

运河古村换新颜

“如今,虽然运河渡口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热闹和繁忙,但运河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力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新时期有了内涵更为丰富的解读。”王通说,在他们走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运河沿岸的村庄,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古村。当王通来到司马庄村时,发现这里绿树如茵,白墙黛瓦,碧波荡漾,风景怡人。

村民们对王通一行喜滋滋地说着村子的变化。“俺们村儿现在就像城市一样了。原来的墙,都抹了一遍。抹完了洋灰又抹白灰,地面也修了,都是小红砖。”

村庄美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还有一些村子也在借助运河文化的影响,发展独具特色的种植产业。

位于大运河畔的青县陈嘴乡董家圈村就在依据地理和历史文化优势,着力推进葡萄园建设,方便周边游客随时前来采摘新鲜葡萄。

《话里有画——河北大运河沿岸原生态记忆探寻》书中记录下了当地村民的真实感受:“葡萄收成分年头,风调雨顺,一亩地能弄两万。国家往深圳投资了40年,你看看发展得多好。国家现在把钱放在咱们村儿,因为咱们这是特色村儿。这个村儿90%的地种的都是葡萄,挨着运河,咱们这儿土质好。”

走访结束后,王通感触颇深:“如今,我更加了解了运河,也深刻地认识到运河给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曾经,那些村庄因运河而繁荣。而今,它们又因运河文化的影响实现着华丽转身,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王通看来,探寻村民对运河的原生态记忆,不仅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挖掘,还能明晰人与运河的共生关系。“希望这本书能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提供最基本的、第一手的资料。

 

转自沧州晚报 作者赵新宇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