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召开“中国画专业建设线上工作会议”,聚焦中国画专业发展核心议题,围绕审核评估、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社会服务、应用型转型等维度展开深度探讨。作为河北省唯一开设中国画本科专业的高校,沧州师范学院以“唯一性”为支点,瞄准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夯实学科根基、激发专业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新动能。
一、课程体系重构:从“量变”到“质变”的突围
针对当前中国画专业课时分布不均、基础教学薄弱等问题,会议提出以“系统性优化”为核心的结构性改革方案。
基础课扩容:筑基工程再强化
针对部分专业基础及必修课程仅40余课时、难以满足技能训练需求的现状,教研室明确将“专业基础课课时量提升”作为优先任务,尤其强化线描、笔墨技法等核心课程的训练强度,通过延长单次课时、增设周训练频次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基本功瓶颈。
理论课融入:文化底蕴深扎根
针对“重技法轻理论”的倾向,会议首次提出将《中国画论》《传统美学鉴赏》等理论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史论+实践”双轨并行模式,构建学生对传统绘画精神内核的深层理解。有教师建议引入“主题式研讨课”,结合传统经典作品展开跨学科解读。
学分制改革:弹性培养拓路径
面对部分学生反映的课程衔接松散问题,教研室计划推行“模块化课程群”,将技法训练、创作实践、理论研习三类课程按1:1:1比例配置学分,允许学生在高年级根据个人发展方向动态调整选课权重,实现个性化培养。
二、实践教学升级:从画室到社会的场景革命
如何破解艺术教育“闭门造车”困境?会议讨论构建“三维实践生态”,推动教学场域向真实社会场景延伸。
校内工坊:产学研一体孵化
升级国画材料实验室功能,增设矿物采集研磨、宣纸特性测试等实践模块;依托校内洪昌美术馆打造“双年展”机制,每学期举办师生联合画展与模拟拍卖会,构建从创作到展示的完整链条。
校地协同:资源网络再织密
深化与沧州美术馆、京津冀地区美术馆及画院的合作,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拟建立“名家工作室驻校计划”,邀请中国美协会员定期开展创作示范;同时将艺术考察及中国画写生课程与地方文旅项目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实战项目。
数字赋能:AI技术破界融合
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领域的冲击,会议提出建设“智能艺术实验室”,引入AI绘画分析系统辅助教学。通过算法解析经典作品的构图规律、墨色层次,帮助学生建立量化分析思维;同时为进一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设立“传统技法数字转化”工作坊,探索水墨语言在元宇宙场景中的应用可能。
三、师资动能激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创新
针对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科研转化率低等问题,会议推出“双轮驱动”策略:
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优化“老中青教师结对机制”,由省级教学名师牵头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开发《写意花鸟技法进阶》《主题性创作方法论》等校本教材;实施“教学案例库建设工程”,将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优秀毕业创作纳入教学资源平台。
科研激励机制创新
设立“青年教师学术孵化基金”,对申报省级以上课题的团队给予配套支持;鼓励教师以横向课题形式对接企业需求,如参与文创产品开发、中小学美育教材编写等,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
评价体系重构
推行“分类考核”制度,对擅长创作的教师降低论文指标权重,将其作品参展、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评聘体系;对理论型教师则强化学术出版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
四、学生成长护航:从课堂到生涯的全链设计
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会议提出构建“四年一贯制”成长支持体系:
低年级:筑基计划
开设“晚课特训营”,针对造型薄弱学生提供免费加训;建立“经典临摹数字化档案”,通过扫描比对系统精准诊断学习进度。
高年级:双赛道培养
考研方向开设“学术能力提升班”,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写作、作品集指导;就业方向努力推行“1+X证书”制度,对接职业资格认证。
毕业季:成果转化工程
将优秀毕业创作集结出版《沧师国画年鉴》,作为招生宣传与校企合作的实物载体;联合学生就业处开设“艺术经纪人训练营”,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定价、展览策划等市场化技能。
社会影响力构建:从地域品牌到文化地标
立足“河北省唯一中国画本科专业”的独特性,会议明确三步走战略:
品牌活动打造
策划“大运河主题创作双年展”,以沧州段运河文化带为切入点,联合沿线高校形成展览矩阵;启动“百幅丹青绘狮城”工程,组织师生为城市公共空间创作主题壁画等。
美育服务延伸
成立“国画公益讲师团”,定期赴中小学开展水墨体验课;开发“二十四节气水墨课”在线课程,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辐射全国爱好者。
文化IP孵化
依托沧州武术、杂技等非遗资源,开发“功夫水墨”系列文创;与文旅部门合作设计“跟着古画游沧州”研学路线,构建“艺术+旅游”跨界生态。
本次会议特别强调“审核评估导向”,要求所有改革举措均对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王通院长在总结中表示:“中国画专业的守正创新,既要守住笔墨精神的根脉,更要开出现代表达的新枝。我们要以‘唯一’催生‘一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随着系列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这所扎根燕赵大地的艺术学府,正朝着建设区域性中国画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