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专栏:美术学院22级绘画班《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作品赏析

时间:2025-06-10点击数:

综合材料创作课程教学感悟

本次综合材料创作课程是在前期学生熟悉材料特性与表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与延伸。

教学重心从基础认知转向了创作本身。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更多地围绕着构思的深化与材料语言的精准实现展开。探讨如何让材料“说话”,如何将想法转化为具有表现力的实体,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同学们的主动性和专注力是推动课程高效、深入进行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们已建立起对综合材料创作较为完整的体验。这种新的创作认知,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框架,以全新的、更具探索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理解材料本身即是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将创作视为一个不断思考、实验、对话(与材料、与自我、与观者)的动态过程。

课程中见证学生在材料运用上从“知”到“行”再到“达意”的跨越,是教学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艺术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启迪心智,拓展感知的边界。衷心希望这门课程能成为学生们艺术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开放、更敏锐、更具创造力的艺术思维方式,勇敢地用独特的“材料语言”去探索和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

—— 古光辉

22级绘画作品赏析

作品名称:《巴别塔》

作者:张棋

尺寸:140×160

材质:丙烯电子元件等

创作时间: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在巴别塔的综合材料创作中,我尝试将电路板、绳子和石英砂结合,表达人类文明与技术交织的复杂关系。电路板象征现代科技的精密与秩序,绳子代表原始的手工连接,而石英砂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我将电路板切割成不规则的碎片,用绳子将它们松散地串联,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塔。石英砂铺在底部,形成流动的基底,暗示文明的根基终将归于尘土。创作时,我刻意保留材料的原始质感,让电路板的金属光泽与绳子的粗糙形成对比,石英砂的颗粒感则增添了作品的触觉维度。这种组合既是对巴别塔神话的重新诠释,也是对当代社会中沟通与隔阂的隐喻。

作品名称:《漩涡与永恒》

作者:张亚宁

尺寸:160×140

材质:发泡胶、丙烯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创作灵感来源于梵高的《星月夜》。通过综合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梵高复杂而强烈的情感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材料的创新性与多元性运用发泡胶和丙烯颜料来表现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质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涂技法,运用发泡胶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模拟梵高画作中笔触的厚重感和立体感。在借鉴梵高《星月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通过材料创作,可以将这些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出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名称:《渊旋》

作者:刘家玉

尺寸:150×200

材质:卡纸、麻绳、乳胶、腻子粉、水粉颜料、咖啡渣、报纸、硫磺纸、闪光纸、闪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渊旋》这幅作品以纸张拼贴为核心技法,结合“眩晕”的螺旋视觉,用不同纹理、色彩的纸张切割拼贴,构建“眩晕螺旋”,表现视觉旋转与意识流动的抽象效果。设计成一幅层次丰富、充满动感的拼图作品。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将看画人代入进这个漩涡中,每个人不同的记忆,随着岁月更替变得模糊,人们执着于寻找掉入深渊,直到醒悟。

作品名称:《桠上彩鹦》

作者:王若涵

尺寸:120×120

材质:石膏绷带、石膏、布料、丙烯、纸浆、胶水、咖啡液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鹦鹉站在桠上,自由自在,它的彩色羽毛象征着活力与热情。这暗示着生命在自然环境中应有的自由和活力,鼓励人们追求自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鹦鹉一样在自己的“枝头”上展现出独特的光彩和生命力。 不同材质的结合如同生活中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鹦鹉作为画面的主体,其鲜活的生命与各种材料融合,寓意着生命在多元环境中的独特存在与发展,展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适应能力。

创作名称:《孤巷旧影》

作者:刘一航

材质:绳、麻布、丙烯、水粉

尺寸:160×140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综合材料画作以老旧房屋为主体,通过独特技法营造出岁月斑驳之感。画家运用了多种材料,可能包括不同质地的颜料、沙子或其他颗粒物质,构建出丰富的纹理层次。厚重的颜料堆积与刮擦处理,呈现出墙体剥落、锈迹斑驳的效果,模拟出真实的老旧质感。电线、房屋轮廓等线条以粗细、疏密变化,增强画面节奏感与空间感。在色彩上,以灰暗色调为主,营造出怀旧、沧桑氛围,仿佛诉说着被时光尘封的故事,使观者在材料与技法交织中,感受岁月沉淀的独特魅力。

作品名称:《对立》

作者:张雨萌

尺寸:170×190

材质:丙烯、水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画面以交错的双视角红色高跟鞋为主体,炽烈的红与沉静的绿形成视觉张力——红是女性力量的具象化,象征打破规训的勇气与自我表达的炽热;绿如广袤原野,隐喻包容却暗含束缚的社会语境。色彩碰撞与饱满构图,诉说着女性在时代浪潮中踏出独属于自己的铿锵足印。通过综合材料构建女性力量与外界凝视的对抗场域。

作品名称《战争与和平》

作者:李金圆

材质:油画、水粉、丙烯、镍粉、粘土、木棍、卡纸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本作品以火海与焦土为视觉中心,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场景。燃烧的森林、浓烟滚滚的天空与残破的土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人类文明在战争面前的脆弱。画面中残留的树桩如同倒下的战士,默默诉说着逝去的生命与家园。作品运用黑灰色调对比炽烈的火焰色彩,强化了战争的冷酷与残暴,同时也引发观者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战争与和平》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和平价值的呼唤,意在唤醒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反思。

作品名称:《西西弗斯想休息》

作者:王娅丁

尺寸:150×150

材质:水粉、石英砂、纱布、宣纸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因为不知死何时将至,我们仍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一生所遇之事也许就只发生那么几次。曾经左右过我们人生的童年回忆浮现在心头的时刻还能有多少次呢?也许还能有四五次。目睹满月升起的时刻又还能有多少次呢?或许最多还能有二十次。但人们总是深信这些机会将无穷无尽。”——《遮蔽的天空》

作品名称:《砖瓦与记忆的交织》

作者:刘明

尺寸:140×160

材质:水粉毛笔等

时间: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在这幅作品中,我运用水粉与毛笔的综合材料技法描绘北京鼓楼。水粉的浓郁色彩与毛笔的灵动线条相互交融,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写意韵味,又增添了现代绘画的视觉张力。画面以暖色调为主,采用毛笔勾勒与水粉叠加的技法,使细节既精致又富有层次。通过材料特性的对比运用,既展现了古建筑的庄重历史感,又传递出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

作品名称:《交融的心境》

作者:贾雯颖

尺寸:140×160

材质:丙烯,水粉,石英砂,石膏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画作是我对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的视觉诠释。画面以粉色与蓝色作为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上半部分的粉色,通过厚重颜料涂抹与刮擦等技法,塑造出斑驳、粗糙的质感,如同内心情绪热烈涌动与纠结。下半部分的蓝色,采用相对平滑的笔触,营造出沉静、深邃的氛围,象征着理性与平静。在综合材料运用上,不同材质的结合丰富了画面层次与触感。边缘不规则处理,打破画面规整性,寓意生活与心境的无界和多变。整体而言,作品借色彩、材质和技法,传达内心矛盾与融合,引发观者对情感与自我的思考。

作品名称:《生命编码者:未来胶囊》

作者:魏滋诺

尺寸120×80

材质:丙烯颜料,水粉颜料,石膏粉,石膏绷带,胶水,塑料珠,金箔,金属碎屑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作品旨在引发观众对人类文明传承与未来发展的思考。未来胶囊不仅是科技产物,更是人类精神与希望的象征,它代表着我们对过去的珍视、对当下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勇敢追寻。画面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场景的交融,传达出时间的连续性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在科技的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探索无限可能。

作品名称:《时光的纹理》

作者:邱奕丹

尺寸:120×120

材质:丙烯、麻布、石膏绷带、布、纸盒、桑皮纸、报纸、麻绳、咖啡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件综合材料作品以独特材质构建起对时光的具象表达。麻布作为基底,承载着岁月的质朴与坚韧,如同生活的底色。丙烯白颜料与石膏绷带塑造出的纹理,似时光刻下的斑驳痕迹,记录着生活中的起伏。咖啡晕染的部分,散发着生活的醇厚与苦涩,是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桑皮纸、纸盒和布的拼贴,宛如记忆的碎片,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却又相互交织。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打破了常规绘画媒介的局限,通过不同质感与形态的碰撞,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生活沉淀的思考,在视觉与触觉的交织中,唤起观者内心深处对时光的独特感悟。

作品名称:《影韵》

作者:牛思颖

尺寸:140×160

材质:桑皮纸,宣纸,麻布,丙烯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作品以传统皮影戏为视觉内核,通过综合材料绘画重构其艺术语言。画面采用层叠拼贴技法,模拟皮影的雕刻韵律。背景融入抽象肌理,虚实交错间形成“戏台”般的空间层次,皮影角色以解构形态悬浮其中,隐喻传统与创新的对话。材料上选用桑皮纸、粗麻布、宣纸等自然媒介,局部嵌入实物材料。

作品名称:《梦蝶》

作者:郭华丽

尺寸:140×160

材质:水彩、麻绳、石英砂、宣纸、网纱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在《梦蝶》这件作品中,水彩率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为整幅作品奠定了空灵基调。麻绳以其质朴原始的质感,经精心缠绕、排布,勾勒出蝴蝶的轮廓与形态,赋予作品一种手工的温度与力量感。石英砂的运用是关键一笔,颗粒嵌入之处,丰富了画面的触觉与视觉肌理,恰似蝴蝶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的细微纹理。宣纸与网纱相互搭配,前者的柔软与后者的朦胧,在重叠与交错间,让画面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作品借蝴蝶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深入探寻现实与梦境的交融地带,传达出创作者对自由、超脱精神境界的不懈追寻。

作品名称:《蒙娜丽莎》

作者:冯红艳

尺寸:140×160

材质:石英砂,扭扭棒,丙烯,桑皮纸,纽扣,咖啡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独特的蒙娜丽莎创作融合了多种材料与技法,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面部以石英砂混合咖啡液塑造,粗砺颗粒与深褐色调形成沧桑的皮肤肌理,咖啡的自然皴染模拟岁月痕迹。头发部分使用咖色扭扭棒,增添了立体质感。服装以大小不一的复古纽扣拼接成型,领口和袖口点缀天然玛瑙石,在光影下闪烁着温润光泽。背景选用手工桑皮纸为基底,用丙烯颜料薄涂,纸面自然肌理与颜料交融,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整件作品通过材质对比强化了经典肖像的现代诠释,既有传统绘画的韵味,又充满装置艺术的趣味性。

作品名称:《锦色杂陈》

作者:王昊

尺寸:140x160

材质:碎布 渔网 丙烯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拼贴作品以多样布料构建视觉盛宴。创作时,精心挑选不同花色、质地布料,依据色彩与图案搭配原则布局。通过错落拼接,打破常规绘画形式,借布料独特质感与纹理,传递对多元与融合的思考,展现不拘一格的艺术表达与创意探索。

作品名称:《色块的狂想曲》

作者:吕哲宇

尺寸:160×160

材质:丙烯,麻绳,水粉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画作是一幅抽象艺术作品。画面中,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相互交织、碰撞,如粗犷的三角形、长方形等。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蓝色、橙色、红色、绿色等多种鲜艳色彩并置,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笔触奔放自由,部分颜料的剥落痕迹增添了画面的质感与历史感,仿佛在诉说着创作过程中的激情与随性,整体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体验和遐想空间。

作品名称:《隙中窥心》

作者:肖宇暄

尺寸:120×120

材质:丙烯颜料,卡纸,塑料盖,一次性筷子,毛布,蝴蝶,碎镜子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光明与黑暗并非绝对,而是相互依存。猫作为观察者,处于中间,可能象征在矛盾中寻找平衡,或者保持独立。材料的不同质感表现内心的多面性。通过生物本能与数字异化的碰撞,探讨后真相时代个体的身份困境。猫作为永恒的观察者形象,其横跨虚实界限的姿态,既是对当代人精神分裂状态的隐喻,亦是对保持清醒觉知的期许。作品试图构建一个可进入的哲学剧场,当观众在明暗交界处寻找自我倒影时,完成对"我是谁"的当代性诠释。

作品名称:《蚀光叙事》

作者:戴圆瀛

尺寸:140×160

材质:综合材料水粉颜料棉麻布腻子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本幅综合材料绘画试图用物质痕迹复刻时光窖藏的诗意。画面以咖啡渣沉淀的深褐色为基底,粗粝颗粒中浮动着经年累月的呼吸韵律。中心静物群以纯白釉色凝固成永恒的剪影——琵琶弦断犹存文人骨,酒壶倾空仍泛曲水流觞的波光,果盏与瓷杯定格着唐宋茶寮的琥珀时光。这些被漂白的文化符号悬浮于混沌底色之上,如同从历史皱褶中打捞出的文明切片。画面边角蔓延的铁锈以氧化反应侵蚀着画布,赭红色蚀痕既似古籍焚毁后的残烬,又如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综合媒材的对抗性在此达成微妙平衡:咖啡渣的有机质地与工业铁锈涂料的化学质感形成张力,漂白剂对颜料的消解与铁锈对画布的附着构成逆向运动。当观者视线在洁白文物与锈蚀边缘间往复游移时,整幅画面便成为一部用物质谱写的文化考古笔记。

作品名称:《眼》

作者:赵婉婷

尺寸:100×80

材质:石英砂、大白粉、白乳胶、丙烯颜料、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超轻粘土我将打印出的各种眼睛精心布局,它们形态、神情各异,或灵动、或深邃、或温柔,代表着不同人的内心世界。超轻粘土则被塑造成窗户的框架、装饰元素,以及象征心灵的抽象造型,如飘动的云朵、绽放的花朵等,与眼睛相互呼应。通过这种综合材料创作,我希望观者能透过这些“眼睛”,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情感与故事,引发对人性、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思考,探索每一双眼睛背后独一无二的心灵天地。

作品名称:《盛夏》

作者:张谨鹏

尺寸:80×100

材质:丙烯颜料,泥土,树叶,花瓣,树皮,甘草创作

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副名为《盛夏》的创作中,以自然材料为主题,且树叶,花瓣,树皮的颜色为多色点缀,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作品结构明确,材料采用多种树叶花瓣,起名为《盛夏》意为引领人们爱护自然,欣赏自然的美。

作品名称:《霸王别姬》

作者:杨媛媛

尺寸:140×160

材质:水粉颜料,宣纸,衍纸,卫生纸,书法纸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幅《霸王别姬》绘画作品,灵感源自经典故事。卫生纸通过揉、贴等处理,塑造出丰富肌理,呈现角色面部与服饰质感,增添古朴韵味。衍纸经卷曲、拼接,化为精致头饰装饰,以线条和色彩的灵动,凸显戏曲扮相华丽。背景书法文字与竹叶元素,营造传统氛围。整体借综合材料打破绘画边界,在传承戏曲文化同时,探索材料运用新可能,传递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创新表达。

作品名称:《阴阳树》

作者:栗悦屹

尺寸:140×160

材质:树皮、土粒沙粒、石头、丙烯、麻绳、墨汁、腻子粉等

创作年代:2025年4月

创作说明:这幅综合粗糙木头基底象征大地厚重,缠绕的金属枝干凌厉交错,暗喻矛盾与挣扎;丙烯颜料晕染出黑白双色树冠,黑如夜幕深沉,白似月光清冷,以强烈视觉对比展现阴阳相生相克。麻绳缠绕树干,模拟岁月痕迹与束缚,结合碎裂镜面拼贴,折射光影变化,隐喻混沌中希望若隐若现。整体通过材料质感碰撞与色彩对立,传递自然与命运、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哲学思考。

作品名称:《灵鹿驰影》

作者:张珮瑄

尺寸:60×80

材质:石英砂、丙烯等

创作年代:2025年4月

创作说明:这幅油画以奇幻的场景,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创作灵感:源于对神话传说和自然意象的热爱,想要通过画笔构建一个超脱现实的梦幻之境,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神秘力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敬畏。画面内容:画面中,有骑着白马、黑马的人物形象,还有灵动的白鹿、奔行的黑兽穿梭于形态各异的山峰之间。不同色彩的山峰如大地的脊梁,勾勒出独特的地貌。人物和动物周围飘绕的线条,似风似灵,为画面增添了飘逸和神秘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艺术手法:采用了平面化的构图和简洁明快的色彩,以棕褐色为背景基调,搭配蓝绿色、白色等,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主体形象。线条运用流畅且富有动感,既勾勒出形象轮廓,又增强了画面的韵律感。笔触质朴,保留了油画颜料的厚重质感,营造出一种原始又神秘的艺术氛围。情感表达:希望观者能从这幅画中感受到神秘的力量和自然的伟大,在欣赏奇幻画面的同时,唤起内心对未知的好奇、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自由和超凡境界的憧憬。

作品名称:《鹤唳》

作者:刘炳杰

尺寸:150×170

材质:丙烯、石英砂、麻布、陶土、宣纸等

创作年代:2025年4月

创作说明:这幅作品是一次关于材料与质感探索的尝试。画面主体以粗糙且斑驳的材质构成,色彩上呈现出暗沉与陈旧的色调,如深灰、棕褐等,意在营造一种历经岁月侵蚀、略显破败的氛围。画面中突兀的白色褶皱材料,打破了整体的沉闷色调,象征着在腐朽与陈旧中,仍有一些不规则、不被束缚的元素存在,如同在困境中挣扎的生命力。这些褶皱与周围材质的对比,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隐喻着矛盾与冲突。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材料的叠加、撕扯与拼接,模拟出一种自然剥落与重组的状态,反映出对事物发展中无序与有序、破坏与重建关系的思考。希望观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对现实状态的隐喻与对未知变化的思索。

作品名称:《架子世界》

作者:李昆泽

尺寸:140×160

材质:卡纸线绳美纹纸丙烯颜料等

创作时间:2025年5月

创作说明:《架子世界》以丰富色彩和交错线条构建独特视觉场域。画面中纵横的“架子”,是结构的呈现,更是秩序与规则的象征。不同色彩的碎片填充其间,似代表着生活中多样的个体与繁杂的思绪。创作灵感源于对城市空间中脚手架的观察,它们搭建起建筑生长的框架,也隐喻着社会生活的支撑架构。通过拼贴手法,将不同材质、色彩的材料组合,打破传统绘画边界,营造出既冲突又融合的视觉感受,意在引发观者对生活秩序、个体存在以及空间关系的思考 ,探寻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与意义。

作品名称:《善与恶》

作者:白天浩

尺寸:160×140

材质:石膏丙烯水粉麻绳胶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这是曲阳北岳庙其中壁画中的“飞天神”为曲阳民间流传的“曲阳鬼”,是全幅壁画中的精华之作,它相貌狰狞,肌肉粗健,横枪倒戈,腾空飞奔,气势逼人。据史料记载,传为唐吴道子所绘。“曲阳鬼”是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虽面目恐怖吓人,但心地善良,能替百姓驱逐瘟疫,捉鬼擒魔是他的本职和责任,人们依仗他躲避厄运。民间俗称“”鬼伯"飞天神”殿内东西壁画高8米,长18米,两壁画共绘有人物百余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形象无一雷同。壁画画幅之大,构图之精,气派之宏伟,世所罕见,是国之瑰宝。

作品名称:《自由》

作者:王欣怡

尺寸:80×120

材质:石膏绷带,丙烯,花网,珍珠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作品名称:《森林》

作者:薄云泽

尺寸:120×60

材质:丙烯颜料、浮雕膏、肌理膏、水粉颜料、变色油墨、网格布等

创作年代:2025年4月

创作说明:这幅画以鱼为主题,几条红鱼似在无拘游动。选用独特材料塑造出裂纹状背景,仿若无形边界,而红鱼以鲜明色彩与灵动姿态冲破束缚。它们身上的金粉、珍珠装饰,似自由闪烁的光芒。创作时,通过抽象表现手法,模糊鱼的具象轮廓,强调其在空间中肆意穿梭之感。意在借鱼于水中畅游之态,表达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传达出即便身处看似禁锢环境,内心对自由的追逐也永不停止,鼓励人们挣脱枷锁,追寻灵魂的自由。

作品名称:《残韵四章》

作者:傅佳鑫

尺寸:60×80

材质:荷叶、莲蓬、丙烯、麻布、咖啡渣、色粉、木蜡油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本组四联作品以秋冬残荷为精神载体,通过多维度材料实验重构自然生命的诗意表达。主体采用真实的枯荷叶与莲蓬标本,其破碎卷曲的肌理在丙烯基底上形成天然浮雕,焦褐脉络与流淌的灰调色粉交织出时光蚀刻的痕迹。木蜡油浸润的层次间,咖啡渣沉淀为斑驳的湖底淤泥,金箔的局部闪烁暗示着消逝的荣光。四幅作品以色彩情绪为线索渐变——从赭石到铅灰、绛紫至霜白,通过材料物性的对话呈现生命嬗变的四个维度:盛极而衰的震颤、抽离物质的空寂、归于尘土的坦然、涅槃重生的微光。金属丝线穿插其中,既是对植物经脉的人工续写,亦隐喻文明对自然永恒的摹写冲动。作品在真实与再造、腐朽与永恒的对位中,构建出东方美学特有的残缺哲思场域。

作品名称:《痕迹》

作者:边子优

尺寸:120×120

材质:丙烯水粉布料毛线等

创作时间:2025年5月

创作说明:《痕迹》以综合材料创作而成,旨在捕捉时光与生活留下的印记。画面中,不同色彩、质地的材料相互拼贴交织,宛如生活里零碎却真实的片段。斑驳的色块似岁月在记忆中留下的模糊光影,杂乱的线条如同人生中错综复杂的经历。选择这种表现形式,是因生活本就充满无序与偶然,材料的随意组合恰能呈现这种状态。作品希望观者透过这些看似凌乱的痕迹,去感受时光的流逝、生活的沉淀,唤醒内心深处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思考,于无序中探寻生活的内在秩序与自我成长的轨迹。

作品名称:《灰烬中的密码》

作者:李霁璇

尺寸:120×120

材质:亚麻布宣纸水粉

创作年代:2025年4月

创作说明:本作以亚麻布为基底,隐喻战争场域的粗粝与韧性,表层拼贴破碎的泛黄宣纸,模拟情报文件在战火中焚毁、飘散的瞬时形态。通过火焰灼烧、烟熏拓印等技法,在宣纸上形成焦褐孔洞与放射性裂痕,炭化边缘如情报网在高温下的崩解。烧灼后的宣纸残片被重组为不规则的网格,其间嵌入情报字体的丝网印刷碎片(如电报码、密文段落),墨迹在亚麻布肌理上晕染扩散,似血液渗入焦土。

作品名称:《金乌》

作者:白兰

尺寸:140×160

材质:衍纸,白明胶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太阳以光和热温暖着大地,哺育万物茁壮成长,是天神的居所,人类的衣食住行均来自于太阳神的恩赐,对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天体崇拜的核心。然而大地万物只有鸟儿能够飞上蓝天,人们便将鸟儿作为沟通天界和人间的媒介神,金乌负日的神话产生了。我采用了衍纸的创作方式来表达金乌的守护。

作品名称:《繁花》

作者:张思瑶

尺寸:140×160

材质:麻绳丙烯珍珠钻石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繁花》以综合材料为媒介,以“共生”为核心理念,试图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每一朵花、每一滴墨,既是自然造物的痕迹,亦是艺术家对文化身份、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

作品名称:《树》

作者:李笑月

尺寸:120×120

材质:丙烯,卡纸,金箔,银箔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本作以“生命重构”为主题,通过卡纸,金箔银箔等几种材料的解构重组,构建一棵具有时空对话感的“树”。树体主干采用烧灼边缘的牛皮纸卷曲成肌理,象征岁月沧桑;枝干部分嵌入生锈铁钉与电路板碎片,隐喻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蚀与共生;叶片则由各种卡纸拼贴而成,在光线下折射出虚实交织的色彩。树根处散落着金箔银箔,象征自然记忆的碎片化存续。材料间刻意保留的毛边、胶痕与锈迹,构成未完成的生长感,呼应生态修复中“残缺即新生”的哲学命题。

作品名称:《2025年4月26日舒曼共振频谱图》

作者:范颖

尺寸:120×120

材质:丙烯,水粉,宣纸,硫酸纸,A4纸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还作品根据2025年4月26日舒曼波共振图创作。舒曼频率(Schumann Resonance)是地球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电磁波频率,通常在7.83Hz左右。地球的频率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物电磁场和感知,舒曼波频率增强时冥想和正念练习有助于调节大脑频率,帮助我们适应外界频率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平衡。

作品名称:《桥》

作者:冯妍逸

尺寸:100×80

材质:麻绳、石英砂、丙烯颜料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将小镇桥头风景记录下来,描绘江南风光景色,用不同的材质表达出来最终效果,描绘春天景色风光。

作品名称:《地球的伤痕》

作者:梁楚晗

尺寸:120×120

材质:丙烯,树粉,干苔藓,木屑等

创作年代:2025年5月

创作说明:《地球的伤痕》这部作品以干苔藓为主材料,遵循着苔藓的生长习惯为画面表现,展现着地球微缩的一角。苔藓以它们浓缩的身体,生长在那些“失落之地”里,无论是极度湿润、寒冷,还是阴暗、污染,从 5 亿年前贫瘠荒芜的大地开始,它们亘古不变地填补着地球的空白。

编辑:

封面设计:

撰稿:闫嘉乐

审稿:王通古光辉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