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专栏:美术学院2019级中国画工笔2班《明清山水临摹》教学案例总结

时间:2022-05-08点击数:

 

课程名称:

明清山水临摹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中国画

班级:

2019级中国画工笔2班

任课教师:

耿兰兰

思政育人目标:

理解中国明清山水画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

本课程是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应用及规律的学科。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是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堂”的理念,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较高文化审美素养和中国画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明清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很重要的时期,各种画派,风格林立,各种绘画理论纷呈,出现了很多杰出山水画家,集山水画之大成,学生从临摹学习中可了解明清山水风格,继承和开拓绘画语言,并从中借鉴前人的各种创作道路。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发展脉络、美学理论和技法的演变过程,准确熟练的掌握山水画用笔用墨的技巧和规律;通过临摹训练可多角度、全方位地感觉、感知、发现和体会传统笔墨语言特性。培养学生山水画中感悟和认知,在临摹中解析和领悟传统山水笔墨的特性和规律,从整体面貌和笔墨的微妙处领悟中国山水画的传承法脉与笔墨规律。更增强了传统文化自信。同时为进一步中国画创作打下坚实的一、课前一周要求同学们进行书法的临习,字体不限。目的为加强对线条力度的把握及笔墨的运用。每日微信群图片上传沟通交流。并采用出门票的方式了解学情和学生对课程的期望。

 

二、课前分小组让同学们搜集资料找到明清山水代表画家以其代表作品讲解其艺术特点。课堂进行交流,线上授课采用腾讯会议讲授明清山水发展脉络。学生在着手临摹之前,引导学生传统文化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对龚賢作品进行“品读”。讲授所临山水画的总体特征,针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只有认识了原作的意境及表现手法,才能进一步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所临作品的内在精神与意蕴。

三、针对自己的弱点选择临本,从明清代山水大家中进行选择,以龚賢为主,沈周、石涛为辅。另要强调对临与意临相结合,注重认识作品、理解作品、把握作品。

同学们临习作业实录:

四、临摹龚贤、沈周或石涛作品,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不拘成法的创新意识,自由流畅的笔墨语言,笔墨秩序及大胆新颖的构图形式。

五、讲授课程整体临摹思路和要求,以先整体后个别辅导为主并示范技法。

六、启示学生们思考:明清时期画家对近现代画家的影响及传承;临摹与写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成效:

本段课程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分为三周线上、一周线下结合的方式。主要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腾讯会议线上授课、作品示范、作品图片观摩、学生作业个别辅导、集体讲评、微信平台学生分组汇报等相结合。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微信和QQ进行个人沟通教学。

明清山水临摹,在教学中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作为教学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自然的感悟力和表现力、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扎实的造型能力及专业的基本功。在这特殊时期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跟大家相处一个月很是难忘,同学们线下一周教师示范,现场讲解辅导交流,学生进步很快。线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在宿舍或是在家都能很快投入到学习的状态。有同学还很真实的把自己的困难和实际情况跟我交流,这也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能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研究和思考很是难得,并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也体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觉,相信同学们都更能珍惜光阴,珍爱生命。借助各种方式补充自己,为未来加油!

教学反思:

(一)总结反思

听了学校组织的疫情期间在线提升的课程我有一些反思:第一,改进设备。完善网课教学的基本教学设施,从学生的观课视角出发,从教师出镜、麦克风发声及学生端屏幕的状态等角度考虑教学。虽说教学内容是重点,但这些辅助教学的基础设施,如摄像头、话筒,补光灯、手写板等设备,会给课堂增添更好的效果。第二,改善教学设计及实施。授课教师善于利用课间十分钟和多种课堂互动方式。如:游戏化教学和设置闯关题等形式,尤其他们线上的翻转课堂和讨论式课堂,很值得学习。

(二)改进措施

线上课程可尝试互动教学,缓解单一的讲授、讲评和慕课视频的方式。可以尝试QQ翻转课堂,学生课前学习理论,搜资料,教师设置题目,布置讨论任务。课堂开展讨论,设置QQ小组群,教师进群可随时观看讨论情况,学生开启视频讨论。课间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如《只此青绿》、《万疆》等节目,非常适合山水课程教学。多种教学互动方式还有待开发,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线上上课状态,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作品赏析:

程帅龙

吕龙彪

刘盼阳

杨雨

赵欣怡

蒋苗

张宽

张瑞仪

王斌

俞彭政

艾畅

刘坤熙

张晓萌

刁微

苏姿涵

撰稿:耿兰兰

审稿:王通李若曦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