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
明清山水临摹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教学中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作为教学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自然的感悟力和表现力、启发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扎实的造型能力及专业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本段课程我们采用线上教学。带领同学们感知传统艺术,感受真、善、美。
在这特殊时期用这样的方式跟大家相处一个月很是难忘,同学们线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大家还很真实的把自己的困惑和实际情况跟我交流,这也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能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研究和思考很是难得,越学习越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各方面的欠缺,这也体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觉,相信同学们都更能珍惜光阴,珍爱生命。借助各种方式补充自己,为未来加油!未来的绿水青山在等待大家建设。
—— 耿兰兰
作品赏析:
戴云鹏: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用笔。古人讲究书画同源,在临摹过程中,我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古人作画这一笔要这么画?细细思考,古人起笔入纸的方法,提案的轻重,墨迹的浓淡干湿,侧锋中锋的变化等都要细细斟酌,力求画到点上。画画时,抛去杂乱的心思,便可以享受临画的乐趣了。
郝琳:临摹的沈周《盆菊图》首先分析了解这幅纸本设色作品,此图画秋郊赏菊,对角构图卷首一侧杂树中设茅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庭院,院里墙也有盛干的菊枯若干盆,亭内三人围方桌坐饮,意态悠闲一位持壶的侍童侍立听候主人吩咐,亭边垂柳仅露枝头迎风摇曳,隔水茂树数株,景致简朴。学习前人积累的笔墨语言和技巧,表现山川景物的精神,又寓有画家的个性,予人以美的享受。
苏静静:通过这段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明清山水及书法又
有了新的认知。明清山水画,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高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这一个月的课程,我学习临摹了沈周的《盆菊图》我了解到沈周是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这次临摹《盆菊图》,让我感受到沈周笔下山水的魅力,使我受益匪浅。
苑雅然:沈周吴门四家之首,用笔劲捷有力,融揉参杂,具自家风貌。写意花卉鸟兽甚佳,无愧明四大画家之一。在沈周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历史后期发展中士人所崇尚的精神气质,这些气质也是今天文人所怀有的最淳朴印象,轻物质重精神。在临摹时要注意小细节,不可以马虎。还有石头皴擦的方向,干湿笔的切换与运用。整幅画之间的联系,这都是很重要的。
赵鸽:在这段课中,我临摹了龚贤的作品。明亡之后,龚贤隐居不仕,潜心修学,能诗、善书,一生出过多部诗集,学问和修养都是非常高的。龚贤的特点:1、积墨就是墨色的积累层叠、层积不厚,龚贤积墨法最大的特点是层层积染,积墨时笔与笔之间留空隙。2、求润。龚贤用墨特有讲究,能润而不湿,于润墨鲜亮有光泽,能表现大自然的生命感。层次感明显,他的山水画力求明暗,但它和西画的那种明暗表现是不同的,中国画论阴阳,虚实明暗,阴阳解决的是局部立体结构与层次的关系,龚贤画山,画树都分层次,对于空间的远近。在层次的表现中给予解决。
杨玉婷:山水主要临摹了沈周和石涛的小品册页,沈周的画面笔触相对清晰,每一笔都清晰可见,临摹第一张的时候很难下笔,比较紧张,怕有废笔,反复的观看老师发的绘画步骤的视频,画第二张的时候绘画时间大大缩短了,可见每一次临摹一张作品前都要对其作者有深入的解析,对绘画步骤的了解。
张筠祺:通过这一个月的山水课,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我临摹了沈周的盆菊图,使我感触很深。《盆菊幽赏图》被认为是沈周中年“细沈”画风的佳作。沈周早年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此作画法谨细,笔墨精工,属沈氏中年细笔画风。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在此画中对三位文人和一个书僮的处理。三位文人显然是赏菊的主人公,与画家精心描绘的茅亭、树木、盆菊相比而言,画中人物用笔不多,但却以概括的形体点出了文人活动的主题。
赵福茂:这是一堂不同寻常的课,因中国疫情不得不以网课的形式来上这堂课,尽管不能面对面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好在利用网络的便利,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慢慢的排除万难,每个人也是不太适应,好在大家都认真去听去练,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江边羡渔,不如归家织网。感谢老师的付出,不仅在知识上,还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
吴志环:虽然受疫情的影响,但是耿老师在居家上课的情况下也带给了我们一段精彩的山水临摹课,通过网上授课,亲自带着我们临习历代文人的画作,带着我们一一了解分析,通过我们对大自然事物的本质认识,让我们画的意境更进一步。
——张婧涵
——杨光
——刘曼秋
——户焕萍
——郭翠
——辉超越
——赫梦圆
——安雪华
——崔雨婷
——刘泽芮
——王林媛
——刘家帅
——阿秋阳
——刘玮萱
——贾广进
——卜冬瑞
——张航凯
——赵文佳
——王瑞雪
——窦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