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育人】沧州师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生赴沧州美术馆,以“观展+研讨+课堂”模式践行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2025年11月3日,作为中国文联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实施“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的重要实践载体,“‘此心光明’李晓柱教学研究展”在沧州美术馆隆重举办。开幕式结束,师生参与了学术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由沧州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沧州画院副院长韩晓峰主持,此次研讨构建了专业学界与地方艺术机构的深度对话平台。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通、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任意及专业授课教师籍敏、王用、姚兰带领2023级、2024级中国画专业学生全程参与活动开幕与学术研讨,此举既是该校美术学院践行“校地协同”实践教学理念、推动优质艺术资源向教学场景延伸的具体举措,更彰显了其以高水平学术活动为纽带,强化学生专业认知与文化传承意识,助力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的教育担当,为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理念落地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讲座开篇,李晓柱先生基于自身深耕艺术领域的实践经验,提出艺术教育中存在“技法可授而境界难传”的核心命题,直指高阶艺术培养需突破技能传授的表层局限。他明确指出,国家画院高级研修班作为高层次艺术人才培育平台,应超越笔墨运用、画面构图等基础技法的单向灌输,将教学重心转向艺术本质的探寻与生命境界的提升,构建“技法—艺术—生命”三位一体的培养维度。
从艺术哲学视角出发,李晓柱先生进一步阐释,绘画的高阶价值追求并非对现实物象的简单复刻,而是以视觉语言为媒介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进而达成生命自由的精神修行,其核心在于引导创作者建立个性化的世界认知、生命认知与自我认知体系。在艺术表达维度的演进逻辑上,他提出“中国画—绘画—无限表达”的递进路径,认为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创作者不断打破传统画种的固有规限、突破艺术形式边界,最终获得创作自主性与艺术表达自由的动态发展过程。
针对高级研修班学员的成长方向,李晓柱先生强调,学员群体需以艺术本质问题为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在自我审视与认知迭代中深化对艺术创作的本质理解,最终形成兼具个人辨识度与精神内涵的专属表达范式,实现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建构与心灵归属感的双重抵达,完成独特艺术面貌的塑造。



此次沧州师范学2023级、2024级中国画专业学生赴沧州美术馆参与“‘此心光明’李晓柱教学研究展”研讨活动,构建起“实景观摩—思想对话—认知升华”的沉浸式艺术学习场景,为学生带来专业认知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洗礼。活动深度契合“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的核心导向,在实践维度上,助力学生掌握传统笔墨语言当代转化的实操路径与创作逻辑;在价值维度上,则引导学生明晰文艺创作的初心使命与时代定位,深刻理解该行动对美术专业学子扎根基层文化土壤、践行文艺为民服务理念的指引价值。
研讨环节中,美术学院王通院长围绕高校中国画专业建设与学术发展核心议题提出关键设问,聚焦“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平衡传统笔墨传承与当代艺术创新的关系”“怎样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需求转化为高校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具象课题”“高校如何依托学术研讨活动搭建‘教学—创作—服务’一体化育人链条”三大方向,推动现场交流从艺术理念分享向专业建设深度思考延伸。学生群体在回应与探讨中进一步凝聚共识,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活动为思想锚点,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创作实践能力为支撑,主动践行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服务基层文化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本次活动以“观展—研讨—课堂”三位一体的一体化学习为核心架构,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创新性地将沧州美术馆转化为沉浸式艺术教学实践场域。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地观展、集中研讨的闭环式教学流程设计,辅以科学的时间分配与环节管控,构建起“理论输入—实景感知—思维交互—认知深化 的完整育人链路,使学生在经典艺术作品的原生语境中直观体悟艺术魅力,在多主体、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中实现专业认知的深度迭代与能力进阶。
这一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美术学院“实景体验+互动研讨”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更以“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为实践锚点,推动师生在深度参与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明确高校美术教育的育人目标定位与艺术创作的时代价值导向。从育人实效看,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素养与服务基层的实践能力,为学校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长效价值看,其为高校美术学科搭建“教学—创作—服务基层”的协同联动机制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更夯实了师生扎根基层文化场域、以艺术创作赋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彰显了高校艺术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