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艺术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每一个足迹的忠实记录者。几代艺术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以画笔为武器,描绘了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璀璨缩影。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以艺术的形式讴歌党领导人民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
2021年5月13日上午,美院国画系教师在志伟艺术楼内的党建活动室一起观看学习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四期节目。节目中的作品是由文国璋先生1978年创作完成的《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作品采用版画的形式,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小平等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情景。
美院教师集体学习
作品图片
观看学习后,教师们纷纷发表感想:
杨帅:
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时期,曾在寄给邓颖超的明信片背面写下了这句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这也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对爱情的誓言,是亲人,更是战友,令人敬佩又充满感动的伟大革命友谊,跨越时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是文国璋先生1978年创作的石版画,作品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小平等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情景。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汲取力量,奠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这幅作品采用石版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为了使石板画这种媒介材料表现出石材所特有的层次感和颗粒感产生的艺术效果,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严谨的造型,强烈的黑白对比,生动的形象刻画,造就了这幅作品成为了美术史上永恒的经典。品读这幅作品,使我们对革命先辈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感,也是我们坚定了对党永远忠诚的信仰。
张震:
2021年4月27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展了学习党史课并观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4)——《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这幅文国璋先生作于1978年的版画,作品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畅等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情景,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汲取力量,奠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板画是美术绘画的一种形式,石板材质本身就体现了坚韧、坚实的特质,通过石板的媒介更能表现革命信仰的坚定,回望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是砥砺前行的百年,是用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的百年,是用信念开创未来的基石。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做到立德树人,忠于党和人们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籍敏: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全国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一直思考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看这段峥嵘岁月,这个节目正中我的思考,通过观看文国璋先生的石版画《我认得主义一定是不变了》,了解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欣赏艺术家高超的技法,巧妙的艺术构思,再现伟人的革命历程。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是文国璋先生1978年创作的石板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为工人阶级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这幅作品采用石板画的形式,有力地展现了革命伟人的精神面貌。在画的深处,有一位浅浅的劳动人民的背影,她手里拿着花,似乎在向伟人们致敬!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伟人们正是凭借着这份赤诚的心,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采用线性构图,将人物一字排开,分成错落地两组。在主体人物群体的背后,艺术家巧妙地增加了一个献花者的背影,这既是旅欧进步青年群体浓缩形象的代表,又将前景中左右两组人物连接在一起。前景深色的人物形象、背景中的浮雕墙和献花者的身影形成虚实相映的对照。充满悲情色彩的浮雕女像与肃立于前青年们的坚定身姿、神情在凸显了作品的纪念碑性之余,亦彰显了一群革命志士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通过石版画特有的颗粒感和层次感,进一步提升了画面张力。
1921年春天,周恩来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刘清扬、赵世炎等人组成了一个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简称巴黎小组。1922年3月移居柏林,开始为成立旅欧青年团积极奔走。1922年6月3日,在巴黎召开的旅欧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将团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会后,周恩来向团中央作了书面报告,“我们现在已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旅欧战员了,我们屹立在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其荣幸!你们希望我们‘为本团勇敢忠实的战士’,我们谨代表旅欧全体团员说:‘我们愿努力毋违!’”
万千青年放下了笔,离开了案牍,他们在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发声。那批昔日的青年早已在血和光中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一百年后,中国的青年仍应像火炬,像光,生生不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 其中青年更应该积极向上力担重任。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 》中呐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鲁迅先生也在《随感录》中大力呼告:“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我们不必等待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