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横斜水清浅

时间:2020-05-14点击数:

疏影横斜水清浅

偶然得到了曾来德的这幅小画《疏影横斜水清浅》。在品评这幅画之前,首先我们要说一下题目的来历,以便于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画的背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诗,该诗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林逋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若有似无,撩人心弦;“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在朦胧月色下,因光线视觉的弱化,而愈显梅花暗香浮动的清幽。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一句“神清骨冷无由俗”即可为此画作注。)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雪夜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林逋,字君复,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仕不娶,世称“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要想用画笔表现如此高傲超凡脱俗之人,应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曾来德恰恰用了最简约的方式,给我们绘制出来他心目中的“梅妻鹤子”。

首先我们看构图。这幅画结图成反“7”字形,左侧是重点,一枝斜垂的枝干上,三五点小梅,舒阔俊朗,恍恍然暗香浮动,老鹤回首侧目,是沉醉于暗香疏影,更像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临水顾盼。他的题款也非常有意思,以林逋最经典的写梅名句作为题目,行草写来,笔锋与梅花枝干交错,浑然一体,使上端及右侧画面丰厚沉稳。

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绘画如果没有非常好的书法基本功,很难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和神韵。曾来德作为中国书法的创新探索者,原以书见长,此画纯用线条,书法用笔,力道苍劲老辣,直抒胸臆,不炫技法,朴拙成趣。我们看他的绘画,就好像看他在写字。上部横逸而出的梅花枝干,基本上就是书法的起笔,而左侧的淡淡的梅花,又像是书法的提按顿折。鹤在梅花之下,像一个速写的人物,仅用线条勾勒它的姿态,回首翘望,是等待?是欢迎?还是不屑?信手拈来,寥寥几笔,而神态毕现。

我们再看他的绘画风格。梅花只是零星点缀,重点在画梅的枝干,也只是横竖两枝,用笔虽少,却能体会到梅老骨傲。清凉月光中,梅花颜色淡雅,好像是美人逸士,高洁出尘。白鹤倚梅蹲立,与梅相看两不厌,惊鸿照影,形态疏狂且清淡,遗世而独立。鹤的头只用红色去渲染,去突出,淡雅中又充满了意趣。加之他题款以后的两个小印章,和鹤头红色相照应,使整个画面生动和谐。元代(一说宋代)艾性夫有诗云:“摇落荒村野水涯,貌枯神泽骨槎牙。一生知历几多雪,绝好只消三两花。万木尊为诸老行,孤根淡似道人家。儿时见汝今头白,正拟相看度岁华。”细细品味,简直为此画写照!

这张画应该是作者心情非常放松闲适的即兴创作,而越是即兴创作,往往越能自然流露出真性情。在这幅画里,最凝练的表现,是以行草题款,无拘无束,却又法度严谨,意在画外。变形的梅花,变形的仙鹤,变形的书法,作者以书入画,更以诗入画,诗、书、画融会贯通,写心写性写情写志。画面大幅留白,却气韵充盈,意味隽永。画中无水,但是我们分明能够见到清清的溪水,依稀听见潺潺的流水声。画风尽得八大文人画的精髓,构图极尽简约,笔风洗练,乃至于多一笔嫌繁,少一笔不可!这是我见过的表现“梅妻鹤子”高士题材中最简略的一幅画,也是最引人沉思品味的一幅画。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每一个画家都有他自己心目中的“梅妻鹤子”,曾来德成功做到了他的这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除书法外,兼习绘画,观此小画,我以为真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